平時喝茶,通常會面臨一個問題:買的茶,往往不會在短時間內喝完。
此處,不可避免要思考幾個細節(jié):
1.這些喝不完的茶,該如何處理?
2.這些茶,在什么時間內喝完最好?
3.如何判斷剩余的茶是否還能喝?
為了能讓自己買的茶可以得到較長時間的保存,我們會采用各種保存手段。如有的茶友就會選擇將綠茶、黃茶保存在冰箱里,冰箱的低溫環(huán)境,可延緩內在物質的氧化,從而保證茶葉在短時間內不變質。
而其他茶類,則是的根據(jù)茶葉的特性存放。紅茶、白茶、武夷巖茶放在一個陰涼、干燥、遮光、無異味的地方存放。
然,有的時候存茶,會舍棄它的原包裝,更換上更適合自家存茶的物件,隨著時間的推移,也有可能會忘記這茶是什么時間生產的,保質期有多久。
此時的我們該如何自查茶葉是否過期呢?又要如何判斷這茶是否還能喝呢?
01.如何判斷茶葉是否過期?
我們要明確一點:并不是所有的茶都要在短時間內喝完。不同的茶葉屬性,注定了它們可保存的時間長短不一。
在綠茶、黃茶、白茶、烏龍茶、紅茶、黑茶中,根據(jù)保存時間長短,可劃分為三大類。
一是要在短期內喝完。二是長期保存。三是有輕微受潮跡象可重新加工再喝。
第一類
自然是綠茶、黃茶以及清香型烏龍茶。這些茶是要在短時間內喝完,且越快越好。在短時間內,茶葉的品質不受影響,滋味鮮爽,花香豐富,湯水清潤,回甘生津。
此外,紅茶也屬于要盡早喝完的一類,并不適合長期保存。在短時間內喝完,可盡享紅茶的醇厚美味。
第二類
以白茶、黑茶為代表。黑茶與白茶,屬于可長期存放類型,隨著存放的推進,其品質和新茶時期大有不同。是以,這類茶只要保存不出錯,不存在過期的說法。
第三類
以武夷巖茶為代表。當巖茶初步出現(xiàn)受潮的跡象時,可重新復焙,烘干水汽,讓茶葉品質再次何以穩(wěn)定。
02.如何判斷茶葉是否還能喝?
判斷茶葉是否還能喝,我們可用排除法。
一款茶,不論它是短期內要喝完,還是適合長期存放,在飲用前,都要根據(jù)它所散發(fā)的氣味做初步的判斷,從而再決定要不要喝到嘴里。
不值得喝的茶,通常會出現(xiàn)霉味、酸味,或者擁有一些的奇怪的氣味。
這類茶,同樣不適合再飲用,此時當拋之,棄之。
為盡可能讓茶葉長時間保存,用對方法非常重要!
雖說我們的茶葉被分為六大類,每種茶擁有自己的屬性,不過在存放時仍舊有一些原則不可動搖。
1.遮光
遮光,是所有茶葉保存時的共性。
各類茶葉都不能暴露于陽光下,因為紫外線會引發(fā)茶葉的光化學反應令其變質,使內在的風味物質被分解,從而使香氣消失,口感變淡,且紅外線帶來的熱量,會使溫度升高,也會造成不利的儲存條件。
就像是人不能一直保留在陽光下,容易被曬傷是一個道理。
2.忌強氧
氧氣是無處不在的,會使茶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、茶黃素和維生素等物質緩慢的自動氧化,從而使茶葉變味變質,甚至降低茶葉的保健功效。
為避免茶葉過度氧化,在存放時要求密封保存,盡可能減少氧氣對茶葉品質的傷害。
3.忌異味
茶葉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,它容易吸附異味、雜味和空氣中的水分,使茶葉變味變質,喪失掉茶葉本身的香氣。
一旦茶葉沾染上異味,像是沾上了濕面粉,撣也撣不掉。
4.忌高溫
茶葉存放時,要避免存在高溫環(huán)境下,高溫環(huán)境,會加速茶葉內在物質被分解,從而喪失香氣與滋味物質,使得茶湯口感大大消失。
故而,要根據(jù)茶葉的屬性,選擇適合的溫度。
5.忌潮濕
哪怕是喜濕的黑茶,在保存時也要注意控制好水分,一旦空氣過于潮濕,空氣濕度超過茶葉可承受范圍,也會導致黑茶霉變。
至于白茶、武夷巖茶、紅茶等,對水分要求更為嚴苛,像是白茶,存放房間的含水量最好控制在45%左右,一旦超出這個指標,時間久了之后將會出現(xiàn)霉變的情況。
做到這些細節(jié),茶葉的風味才能在適飲期內得到最妥善的保管,從而遠離變質的靠近。
好茶不僅需要好水和好的沖泡技藝來呈現(xiàn),更要在儲存過程中保持住茶葉的本性。
若是因存放不到位致使茶葉變質,即便是爐火純青的沖泡技巧,也無法泡出好喝的茶湯,未免有些暴殄天物。
而要保持茶葉的本性,有兩種方式可采用。
一是要趁早喝完,在茶葉的最佳飲用期內沖泡。二是要靈活運用茶葉的保存方式,讓茶葉能得到做妥善的安放,不至于在短期內因人為因素而變質。
如此,我們才不不會辜負每一片葉子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