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午后,朗陽斜照。商務中心高聳樓宇的一層,傳來清雅悠揚的慢樂聲。循聲進店,選擇在有落地玻璃窗的茶桌旁坐下。原木結(jié)構(gòu)現(xiàn)代化陳設,柔和的燈光,舒適清新。簡易書架上陳列著各種書品,桌上有新鮮插花、精致點心。
泡茶的妹子端坐著,并不言語,嘴角卻帶著笑意。煮好的純水倒入白瓷茶杯,茶香開始漫溢。香茗入喉,陷入靜思。
有無數(shù)個這樣的午后,我們曾追尋過一杯茶的時光,也許是一場歡愉相聚,也許是一次孤單品味,期冀它賦予我們平凡生活的情趣。
“午醉醒來,紅日欲平西,一碗新茶乳面肥。”王之道的詞句,是茶湯本身魅力的一個佐證。唐、宋時代,茶已成為“人家一日不可無”的普遍飲用之品。感官享受,為茶水最基礎的屬性。當代品茶師,能把一杯茶的味道,說得頭頭是道,十分高級。
一款名為“云嶺山房・云境”的祁門紅茶,在產(chǎn)品介紹上說:“條索緊細勻整,茶湯紅艷,蜜甜花香清雅舒適,醇厚回甜,生津留香。云有境,直抵上世紀的閑情。”味道、氣味、芳香和風格大體成為判斷一杯茶的品質(zhì)標準。現(xiàn)如今,各種對茶的味道描述越來越長、花樣越來越多,正是因為茶的種類太多,而品茶之人的嘗鮮本性越來越強烈。味蕾的極致體驗,正是大多數(shù)嗜茶人的追求。
然而,想要把一杯30元的茶,喝出300元的品味來,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它需要一點文化底蘊和想象力。喝茶的美好體驗,有時候更多體現(xiàn)在喝茶之境上。茶席、茶器、音樂、光線的鋪設,茶藝的技巧,都賦予了茶湯豐富的語境。
“當年曾勝賞,生香熏袖,活火分茶。”李清照早就把熏香作為品茶的背景?,F(xiàn)代人對茶境的要求,也并不遜色。從茶具的苛求,到茶水的選擇,甚至到茶服、禮儀的步驟,無不精細周到。茶文化其實已成為一種國際潮流文化,通過各種茶藝生活作品,折射出人生的境界。
受條件限制,一般人在品茶過程中,并不需要過分精到。只要有品茶之心,便能自成茶境。常年出差的女友佳欣,在一家新媒體單位任職,是80后愛茶達人。每次出行,她都肩負“重任”——瓷口杯、雕花蓋碗、繡花杯墊、小竹席、棉質(zhì)桌布等,加上隨身攜帶的數(shù)種便攜裝茶品,都是她必不可少的。“動車上或飛機上,布置小茶席,清飲茶品,與同行人漫談,其實是一種享受。”每天必飲2種以上茶類的她說,“清香型茶適合上午時段,醇厚型發(fā)酵茶類適合下午時段。”這是她8年來的飲茶習慣。
對生活節(jié)奏越來越快的都市人來說,茶既是保健養(yǎng)生的消費品,更是慢生活格調(diào)的奢侈品。然而一旦愛上,便會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一般來說,愛茶之人,除熱衷喝茶外,還會進而喜好茶器、茶藝等與茶相關的事物。
品茶的美好體驗,會逐漸投射到生活方式上,并慢慢影響到周遭人。工薪階層90后娜娜,自從愛上喝茶后,每年在茶葉、茶器、茶服等方面的花費不少于萬元,據(jù)她了解,身邊和她一樣的年輕人已經(jīng)越來越多。
不一樣的品茶,不一樣的人生。有的人能喝出幾十種茶的不同味覺特征,有的人以茶為媒、經(jīng)商悟道,有的人在喝茶中尋求摯友真情,有的人則能在品茶中修身養(yǎng)性、感悟人生。
品茶的藝術,從來也只關乎個人體驗。想喝得一杯好茶,要不緊不慢,看著形狀各異的葉片,在沸水中翻滾,重新舒展,煥發(fā)新的馨香與色彩,同時懷著一份期待與感恩,品賞一杯天賜香茗,的確是一種慢熱的享受。
微風漸冷,秋色已斑斕,正好吃茶去。